第(2/3)页 刚开始,‘破虏营’的剿匪范围仅在长沙郡内。后来,扩大了范围,西至武陵郡,南至零陵郡,桂阳郡,东至豫章郡,北至庐陵郡、江夏郡,都是破虏营的剿匪范围。 这个时候,各地中,有野心的州牧,太守,都在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的势力。 谁有空管这些闲事? 有这些功夫,多弄点粮食,募集点人马,抢夺地盘,不好吗? 这些,才是争霸天下的根本。 要知道,剿灭小股匪贼所获得的收获,还没出兵的费用大呢。 剿灭大匪贼,很可能会损兵折将,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折了人马,还丢了名气,图个啥? 在他们看来,这种吃累不讨好的事,也就黄御愿意干。 黄御傻吗? 自然不是。 各地的那些有野心的州牧,太守们,有且仅能顾及世家的态度。 百姓在他们的眼中,不算什么。或者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顾及治下的百姓。 同时,这时候的‘匪’,一点都不傻。 知道该欺负什么人,不该欺负什么人。 像郡治,州治这样的大县城,都是城墙坚固,大家族聚集的地方,虽然很繁华,粮食很多。但是,他们绝不会去触碰。 人多势众的‘匪’,只会凭借兵力优势,欺负一些偏僻的小县城、小村落。 是而,只要‘匪’闹的不过分,各地的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但黄御不一样。 首先,黄御的心中,最先想的是老百姓。 ‘天下之大,百姓最大。有了百姓的支持,才会有天下。’这是黄御一直的坚持与信念。 重视老百姓的死活,对黄御来说,至关重要。 哪怕明知道吃亏,明知道浪费,他也要干。 往大了说,黄御所图甚大。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他好,必然会拥戴谁。 当然,此时的黄御没有太守和州牧的职位,也是他敢如此做的原因。 换句话说,他没有地盘。哪来的治下? 哪来的世家投靠? 既然如此,何不追求的洒脱一些? 名声! 就像刘备一样,虽然我没地盘,但是,我有名声啊。 谁都说我刘备好,到那都能吃口饭,募集人马。一旦有了地盘,便是龙入大海,虎如丛林。眨眼之间,便能东山再起。 不是黄御想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 往小了说,反正军粮、军俸,不用黄御出,锻炼出来的精兵,却是黄御的,何乐而不为呢? 黄御此时的位置,注定了他无法拥有太多的兵马。 无论是他的大哥,江夏黄氏的嫡长子黄射,还是州牧刘表,都不会允许他拥有太多的兵马。 是而,这个时候的‘小胳膊’黄御,只能提高兵马的质量,走精兵的路线。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剿匪之事,就格外的重要了。 精兵,都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大战,打出来的;在军营中,是训练不出百战之兵的。 ...... 一年后,‘破虏营’大约损失了三百人马。但同时,也补充了两千多精壮之士。这些,正是‘破虏营’剿匪的最大收获。 至于他们的家人,皆被安置在安城县内。 关于这一点,安城县县令本来是拒绝的。但是,架不住黄御的办法多啊。 当‘破虏营’将周围的几支匪徒,强行逼迫到安城县周围时,安城县县令便通通快快的答应了。 没了后顾之忧,‘破虏营’的战斗力,又上升了一分。 与此同时,经过这一年间的厮杀,‘破虏营’的每一名将士,都脱去了身上的稚嫩,成为精锐之士。 长沙郡,江夏郡,豫章郡的匪患,也基本上都被‘破虏营’消灭了。 黄御和‘破虏营’的名字,传遍了荆南四郡和扬州三郡。 黄御也名正言顺的掌控了‘破虏营’。 黄祖给他安排的两名别部司马,皆被黄御以‘捧赞’之法,送回了江夏郡。 每一战,给刘表的报表中,黄御隐去自己的功劳,必先大大的夸奖鲁夏和田康一番,将大部分的功劳,都放在他俩身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