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秋季金山行-《上海凡人传》


    第(2/3)页

    外公有5个子女,意味着每个子女都能分到一套房。一想到“人均10平方米”,朱盛庸就有些沸腾,转念又想到哥哥刚才说的“倘若外公有生子年谈不拢”,不觉就生出焦躁之情。

    情感起起伏伏后,又突然开悟道:厂房是外公的厂房,财产是外公的财产,确实外公说的算。不能见财起意,那就违背初心了。

    外公厂房补偿方案,在那个暑假的最后几天并没有新进展。

    不管有无进展,朱盛庸都要去新学校报道了。

    目的地:金山县。

    去金山石油化工职业学校之前,朱盛庸特意去上海图书馆翻过金山县的县史。浮光掠影地看过之后,模模糊糊记得一些金山历史。

    1978年,是金山改革开放的起始年,年初时曾出动民工8000人,开挖潮里泾。当年年中,由金山县承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黄浦江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年底,疏浚新张泾、中运河、斜塘,出动民工5.7万人。

    有种金山县是个大合作社的感觉。

    他要去读的金山石油化工职业学校,正是金山县承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企业办学校。

    朱爸爸利用职务之便,从电镀厂开来小货车,将朱妈妈为朱盛庸打点好的行李放车上,载着朱妈妈和朱盛庸奔赴金山。这种重大家庭日子,朱盛中已经不屑于参加了。

    小货车一路颠簸,开过无数的小河浜,小桥,农田,建筑越发稀疏、低矮。

    “真是乡下地方。”朱爸爸一路摇头。

    朱盛庸跟妈妈一起挤在副驾驶位。天气已经不那么炎热,车跑起来,有风灌进来,虽然是热风,到底不必冒热汗。朱盛庸怀着小时候跟着老师去郊游的好心情,听爸爸抱怨。

    “当年送哥哥去上海中学读书,也觉得上海中学好偏好远!”朱盛庸陈述道。

    “那能一样吗?你哥哥读的可是上海中学啊。”朱爸爸继续摇头。

    朱盛庸无法不承认,上海中学无可比拟。

    当时上海总共只有两所住宿中学,上海中学是其一。在没有昂贵私校的年代,上海中学在上海人心中就是高级、高贵学校的代名词。上海中学面对整个上海招生,只有天资聪颖的孩子才可能被录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