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盛庸的房间兼作卧室、书房、客厅和来客人时的餐厅。刚搬进这套房时,觉得房子大得像豪宅。 短短几年过去,见识过朱盛中的90平后,再看这间预备结婚用的单间,似乎只剩普通,全无豪气了。 “把沙发床换成大床。”朱爸爸也凑到门口往房间里眺望,并指点江山道。 “换了大床,中中和婷婷周末过来就没地方吃饭了。”朱妈妈果然擅长未雨绸缪。 “那就把衣柜移出来。” “移到我们房间?我们房间已经有两个衣柜,其中一个衣柜把窗户都挡上了,没有空间再放第三个了。再说了,他们总归需要衣柜的!”朱妈妈予以否认。 “那怎么办?”朱爸爸作认真思考样,“要不让他们婚后住蓬莱路的小房子?” “不行!那套小房已经说好给中中了!”朱妈妈继续否定。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阿庸头怎么结婚?”朱爸爸生气了。他的耐心素来只有那么一丁点儿。 “先见冯嫣父母吧。”朱妈妈转移话题。 吃过早饭,朱盛庸照常蹬自行车赶往徐家汇,乘坐开往金桥的班车。一旦换工作,就不会再走这条路。怀着珍惜的心情将沿路风景刻在脑海里。 一路上,隔不多久就能看到几幢行将封顶的住宅楼。 在sh市区,月收入几百一千的市民没有余力奢望动辄二十万的外销房。而外销房市场的火爆,吸引得众多小型房地产公司投入到买地建房中。 数以万计的施工队遍布在上海。有的忙于大型城市基础建设,有的忙于火爆的外销房建设,有的则忙于企事业单位的集资建房。 每一个朝阳升起、阳光普照的时刻,人们都会发现,上海这座城,早于朝阳,已经进入忙碌状态。 每一个落日西沉、余晖斜照的时刻,人们都会发现,经过一天的辛勤工作,城市的天空线,又长高了一些。 这样一座活力四射的变化之城,让朱盛庸这样的市民沉醉其中。 到了金桥免税区的公司所在地,朱盛庸从班车上下来。 今天于他有两件重要的事要做:1,提交辞职报告;2,中午给冯嫣座机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父母每个周末时间都方便。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