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皇帝西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


    第(2/3)页

    “母子平安就好,就好……”

    “老爷一路风尘,”夫人亦充满爱意和渴望地说,“快快进屋,下人把热水早都烧好了。痛痛快快洗个澡,好好歇憩几天。”

    他却从夫人怀里接过鸿儿,一路欢笑着亲个不够。走进中堂,刚满五岁的老三若渟,仿佛嫉妒小妹妹似的,一下挣脱牵着他的紫桐,扑到父亲身边,抱住大腿撒娇。紫桐一边拉扯着若渟,一边红着脸道:

    “老爷回来了,把他都想死了。”

    张廷玉把怀里小女递给紫桐,弯腰去搂抱老三,边搂边叫道:

    “啊哟,咱这个少爷,数月不见,竟又长高了许多,重了许多,重得爸爸都抱不起来了。”

    若渟搂着爸爸的脖子,稚声稚气地说:

    “爸爸,紫桐阿姨叫我读诗,我都学了好几首了。”接着,他嗲声嗲气念道: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他逗着儿子问:

    “小宝贝,东吴在哪里知道吗?”

    “在东边。”

    “有多远?”

    “不知道。”

    “谁住在那里?”

    若渟摇头。

    “再想想,这屋子里少了谁?”

    若霭咬着弟弟的耳朵小声说:

    “是爷爷。”

    若渟拿不定主意地问:

    “是不是爷爷?”

    “小子真聪明,”张廷玉乐得呵呵大笑,“爷爷奶奶住在东吴,一个叫桐城的地方。爸爸和乖宝宝也都是桐城人,咱们的老家在桐城。”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头。

    老二若澄拍着手道:

    “我早就知道爷爷住在桐城,回老家去了。”

    张廷玉把儿子放下,抚摸着他又大又圆的脑袋瓜,故作严肃认真地说:

    “咱家三少爷,只怕秉承了爷爷的天赋,五岁就能吟诗。不过吟的不是他自己的诗,乃杜工部的诗。看来,春节过后,爸爸得让你跟两个哥哥一起读书了。”

    “三少爷还小,”紫桐接过话茬儿道,“不读也罢,还是由奴婢来教少爷《唐诗三百首》。”

    “好呀好呀,紫桐阿姨教,爸爸也教……”若渟还在拍着小手哄闹。

    夫人拉过若渟,冲紫桐笑道:

    “蠢丫头,先别做先生梦了。把若渟交给奶妈,快领老爷去后堂更衣,盥洗。”

    “是,夫人——遵命。”紫桐把小少爷推给乳母,调皮地一笑,跟着张廷玉朝后院走了。

    从此时此刻起,张廷玉总算暂时忘了自己是天子门下的臣工,把自己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父亲,承担起作丈夫和父亲的义务。因为直到元宵节前,一般情况下皇上是不会再召见臣工的了。皇上一年到头四处巡幸,在宫内有批阅不完的奏折、召见不完的臣子、疆吏,也是够忙够累的了。春节前后也就二十来天,他也要由内务府和太监们安排,过一过皇室的“家庭”生活。到后宫皇后、昭仪、贵妃、贵人等嫔妃所居的各宫走走,侍奉皇太后,召见太子和几十个皇子、皇孙,还有叔伯、兄弟、子侄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至少在一起吃一顿盛大的皇族团圆饭。皇帝忙着过年,当臣子的自然也就可以无忧无虑在家与家人、亲友过个热闹大年了。

    张廷玉的大哥廷瓒、大弟廷璐都已在北京成家,只有小弟廷瑑尚未婚配,腊月初八,廷玉还在侍驾途中尚未回府,大哥就打发小弟廷瑑率家人赶回桐城老家,陪父母过年去了。三兄弟都给父母带回了丰厚的年节礼物,廷玉不在家,以贤慧著称的夫人王氏,给公公婆婆所备礼物更重。小弟廷瑑不乐意地说:

    “二嫂,您是不是要把府上的东西都搬去?看看,什么鲜果、干果、蜜饯儿,什么芙蓉斋、瑞芳斋糕点、蜜供,还有东月盛斋五香酱牛肉、羊肉,致美斋蝶春卷儿、肉角儿,啧啧啧,您怕爸妈在家没吃的?”

    “小弟,这是你哥嫂的一份心意嘛。”王氏嫂子还是叫紫桐一拨丫环把礼物往上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