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倒是谢道远仔细将碗底的胎质和碗壁进行了对比,忽然开口道:“不对!这碗底的瓷胎跟碗壁裂缝的瓷胎一致。” 霍思宁闻言大为佩服,谢道远果然是老专家,这么细微的诧异居然都能被他发现,这眼力劲儿恐怕比探测仪也差不了多少了。 事实上霍思宁怕是高估了谢道远了,若不是霍思宁一开始就对这碗特别在意让谢道远有所察觉,换成是平时的话,对着这样一只毫不起眼的碗,谢道远也未必就会看得这么仔细。 实在是这碗太具有欺骗性了,人一般都会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这其实也是古玩鉴定的一种思维定势,会影响鉴定师的专业判断。 “您看出来了?”霍思宁问道。 一旁的丁亮越听越糊涂:“这碗有什么问题吗?” 谢道远回道:“当然有问题,瓷胎不一样,就意味着这碗底和碗壁不是同一个年代的。碗壁裂缝胎质很新,看起来像是现代产物,可是底足胎釉深沉,证明这碗应该是个老物件,这种矛盾的存在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丁亮惊讶地看着那碗,问道:“您是说,这碗做过旧?” 谢道远点了点头:“这碗看起来好像是工坊里做出来的家用瓷碗,可是仔细看又像老物件,摸起来却又跟新瓷感觉差不多,真真假假很难鉴定。” 说到这儿谢道远皱着的眉头一直没有松开,满脸疑惑地盯着手中那碗,轻声道: “这碗应该是采用了雾隐法,可是用的是什么特殊方法我暂时还没看出来。不过据我猜测,这碗上面应该是覆盖了一层跟碗壁底色差不多的特殊物质。” 又是雾隐法! 听到雾隐法这个词,霍思宁蓦地一愣,想到了之前在叠翠苑她亲自揭开的那幅《李端端落籍图》。 这是霍思宁接触到的第二件用雾隐法做旧的古玩了,不过和眼前的这个白釉瓷碗相比,那幅《李端端图》所使用的雾隐法就要简单多了。 谢道远又翻到碗底看了看,继续说道: “我看着碗应该至少是清朝的,不然不会费这么大的劲儿,不过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判断不出来。想要看到这只碗的本来面目,必须要想办法把碗壁上面这层东西给去掉才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