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缺粮-《奋斗在明朝末年》
第(3/3)页
王腾站起身来,深吁了口气,道:“晋商视我为仇寇,从他们那里,我怕是得不到一粒粮食,外地的客商虽然能解的我一时之需,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商人逐利,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到头来只怕会是一场空。”
侯十九眸子精光闪烁,他听懂了王腾的意思,必须尽快找到另外一条补充粮粟的法子,不然要是运粮的客商被边地的世家扣了下来,那王腾的几万人马就真的只能坐吃山空了。
可是,粮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时之间,要去哪里找这么些粮粟供大军食用?
王腾语气森寒,冷冷地说道:“方圆百里之内,存储粮食的所在无外乎两个地方,一个是官仓,一个就是民仓!”
侯十九眼前一亮,他只觉得脑中豁然开朗,官仓轻易是动不得的,毕竟,王腾名义上是大明参将,动了官仓,名不正言不顺。
官仓动不得,那么可以动脑筋的地方只剩下民仓了。
这些民仓可不是普通乡民的粮仓,而泛指世家大族囤积粮食的所在。
自古以来,不管是天灾还是**,世家豪族手中永远不会短缺粮食,在多数时候,他们甚至囤积居奇,等到乡民走投无路的时候,用最低贱的价格从乡民手中购得田地。
土地兼并就是通过这种卑劣的手段达成的。
等到天下太平了,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返回家园,可他们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种豪族的土地,缴纳高昂的赋税。
一年的幸苦劳作,除了仅够一家人果腹的粮食之外,所有的收获都成了豪族的积累。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说的就是土地兼并之害。
大明开国之初,人丁凋落,为了巩固统治,休养生息,朱元璋定下了利于民生的法律,可是,几百年的时间过去,律法早已经被人研究透彻,如何钻律法的漏洞,豪强们深有感触。
天灾之年,这时候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一亩地产粮也不过百十来斤而已。
这百十斤的收获在交完赋税之后,留给百姓的只有两三成,甚至更少。
长此以往,几十年过去,原本家家有田,户户有余粮的情景大为转变。
乐平,除了些结堡自居的乡民之外,多数穷苦人家都抛家弃业,逃难而去。
为数众多的土地闲置下来,就连拥有大量奴仆的世家豪族都找不出足够的人手来开垦土地,种植作物。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豪族的庄园中依旧堆积着小山堆似的米粟。
王腾与侯十九打的就是这豪族的主意。
反正不义之财取之有道!
那些世家大族,哪一个的双手是干净的?
这些日子,暗营的暗卫早已经渗透到了方圆百里之内的大小城镇。
什么地方有大户的庄园,什么地方守卫森严,这些情况尽在暗营的掌握之中。
此番,王腾刚把想法说诸于口,侯十九便兴奋地回道:“回禀大人,在三十里开外的地方,有一个神池镇,在镇外有一个刘姓大户的庄园,据说庄园里屯有不少粮食。”
“这刘姓人家的来头打听清楚了吗?”
“打听清楚了,据说那刘大户是乐平城守将刘永贵的族叔,与范永斗也沾亲带故”
“范永斗?看来不动刘大户是不行了!”(未完待续。)u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