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攻击圣芒日的战斗群正好不缺上述堑壕清扫神器中的任何一样,一发现查理曼人准备玩命,他们立即根据现场状况为查理曼人奉上了一道量身定制的死亡大餐。 最先上来的是空袭,一个中队的攻击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尖啸着向地面扑来,安装在翼尖的气动风笛发出凄厉的啸叫,随着攻击机的俯冲速度越来越快,尖啸也随之由粗转尖,直到飞临距离地面仅剩不足一千公尺时,机腹下悬挂的2枚250公斤,机翼下悬挂的4枚50公斤炸弹一起离开机体,笔直地向地面坠落。当炸弹坠落至距离地面500公尺时,内置的气压高度计激活壳体锁扣,弹壳裂成两半,不计其数的蓝白色球体散落出来,如同雨点一样砸向整个圣芒日。没等守军和村民理解那些天降之物到底为何,死亡和毁灭已经无差别的造访了毫无防护的羔羊们。 每一枚250公斤级集束炸弹携带102枚子炸弹,50公斤级则可携带21枚子炸弹,每一枚子炸弹可以产生300块左右的金属碎片和钢珠。 现如今2592枚子炸弹均匀的覆盖了村庄每一寸土地,任何没有防护的目标都将沐浴在全金属风暴之下。 轰!轰!轰! 上千次爆炸同时响起化为一道巨雷,人们不由自主地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当他们再次睁开眼睛时,刚才还好好的活人眨眼间已成了一堆血肉模糊的烂肉。在这种空爆霰弹近乎圆锥形的杀伤散布面前,无论是卧倒和站立都无法逃避被高速飞行的碎片、钢珠杀伤的命运,哪怕是躲在屋檐下或防炮洞里,如果角度不好一样会被扫到,要是打中什么要害部位,以战地医院的水平根本无法处理。要知道有些钢珠经过特殊处理,进入人体后会拐弯,弹片或许比较容易就能取出来,但满是铁锈和硫磺硝烟的弹片进入人体后也会把致命的携带物送入体内,就算没有当场死亡,伤员也会在伤口感染引发的破伤风、败血症等并发症中痛苦的死去。从这一层来讲,或许当场死亡还比较轻松些。 仅这一击就当场杀死了近6成的守军,一些弹片还打碎了堑壕里堆放的燃烧瓶,引发好几处火灾和爆炸,进一步加剧了混乱。当守军手忙脚乱的开始组织救援和灭火时,步兵战车携带的迫击炮开始发言了。 防卫军在研发步兵战车的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类似轻、重战车的分歧,整个步兵战车研发装备史就是一部相关各部门扯皮、抬杠、加码、讨价还价、掀桌的历史缩影。这种争吵从立项一直延续到定型装备,其精彩程度简直堪比印度研发“阿琼”式战车的过程。当然了,在独裁官的直接间接干预下,最终没变成那种三十年打造一款战车,装备没几年就被军方强制退役的宝莱坞式喜剧。不过里面各种欢乐要素也不少。 一开始,军方和武器研发部门为了到底是要敞篷的半履带装甲输送车,还是全履带全封闭的步兵战车争执不下。接着两边又为装甲厚度和使用何种材料的装甲撕逼,再然后为了武器配置上演全武行,再然后发动机和传动成了摔杯战争的导火索……直到独裁官怒而掀桌,两边才消停。 说来说去,引发争执的原因还是双方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军方的关注重点是价格和数量,为了能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保有足够的数量,舍弃部分性能指标是可以接受的。而设计人员则认为战场的进化速度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远高于军方的想象,一辆当前足够满足需求的装甲输送车很可能仅仅过了一年就成了生存率低下的铁棺材,届时再研发新的替代品不但浪费时间,还增加了换装的成本和培训人员的时间。与其到时候手忙脚乱,不如现阶段一步到位,生产一种足够打完全场战争的全封闭履带式步兵战车。军方要做的不是对价格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去申请更多的预算来研发和装备这种“完美的战场出租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