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国祸家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
第(2/3)页
“要发生的事,真的就发生了……噩梦!噩梦……”
张廷玉把大哥廷瓒的丧事办完,把大嫂接到府上,跟王氏夫人妯娌相伴。他又派一位心腹老家人和大哥家两位家人回桐城,去向父亲报丧。
临行时,他一再叮嘱:
“你们回到老家,视父亲大人身体状况而定,要机灵点儿。如果老人家身子骨健旺,你们就委宛地把大爷去世的事告诉老人家,并多多安慰老人节哀;如果,如果——”他想起梦中所见父亲的模样,禁不住颤声道,“如果老太爷身子骨有恙,你们暂且就不说了。只说是大老爷、二老爷派你们回去,向老太爷请安,你们就留在六尺巷侍奉老太爷,不必急于回京,随时派人把讯传回来。”
“是,老爷!”
“都明白了?”
“明白了。”
家人走后,张廷玉仍忧戚不安。这天上过朝,康熙把他叫到乾清宫,办过各省督抚的几件奏折后,君臣在暖阁一起喝茶,康熙毫不经意地问:
“衡臣,听说你长兄廷瓒去世了?”
“是,谢圣上垂询。”
“得的什么病?”
“长兄一直身子瘦弱,”张廷玉小心翼翼回道,“稍感风寒,就引发肺瘰久咳,不料这次倒要了他命。”
“咳——”康熙叹道,“你们张门父子,都是忠厚诚信之人。朕记得张廷瓒是康熙十八年进士,那次殿试朕还有些印象,廷瓒中的三甲。开始授弘文院编修,后来东宫太子府要人,就让他去做了少詹士……”
“皇上对他恩重如山。”
“是朕害了他。”康熙一脸戚容说,“他忠信诚笃,明珠暗投,让他跟了一个不争气的太子!听说在布尔哈苏台,宣谕废黜太子时,平时如哈巴狗一般跟着太子转,摇尾乞怜想分一杯羹的臣工,没一个敢吭一声。惟张廷瓒一人哭晕在雪地上……其情可哀,其德可叹!”
张廷玉想起大哥之死,无言以对。
“廷瓒留有子嗣没有?”康熙体恤地问。
“回皇上,”张廷玉叩首说,“大哥只娶一正室,生有两个女儿;未纳侧室,所以无传香火之嗣。”
“廷瓒,正人君子也!”康熙感叹一句,“来人呀!”
李德全应声而出。康熙说道:
“传旨!着内务府赐张廷瓒遗霜——”他转问廷玉,“有诰封没有?”
“没有。”张廷玉摇摇头,“许氏没有诰封。”
康熙想了想,冲李德全道:“着封张许氏四品恭人,赐白金五十两,苏绸五匹。至于张廷瓒嘛,人已走了,就不必封了。”
张廷玉立即跪下,含泪磕头说:
“奴才代兄长叩谢皇恩!”
康熙抬了抬手道:
“你若府上有事,暂且不必天天上值。有事朕着人传唤,跪安吧!”
张廷玉出了宫门,在车舆上禁不住泪流满面。康熙为了巩固和延续大清皇统,心硬如铁,谁敢向他挑衅,诛杀绝不手软;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心地仁慈,极富同情心和人情味。兄长为废太子哭晕在雪地上,这本是触犯龙颜,康熙不以为过,反有嘉许。足见他废太子也是万不得已,其实内心仍充满浓浓的父子之情。不过他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享用这种“情”罢了。因为在他心目中,皇权始终重于儿女情长。
他为兄长悲酸的是,正于皇上所说“明珠暗投”,他跟错了主子。兄长才学不在自己之下,可是兄弟二人天壤之别:一个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个却是郁郁一生,死于绝望的少詹士任上。自古以来,为政者,从来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前途。不是你的才德如何,而是看人君把你放在什么样位置,把你交给怎样一个上司,你将与他一荣俱荣,一毁俱毁。胤礽的不幸正是廷瓒不幸的根源,假如胤礽有幸继承了大统,廷瓒就将是辅首大臣,位居弟之上。
康熙是深谙此道的,所以他能对事不对人,宽宏大量对待不危及他皇权者。康熙的宽厚仁爱,更多表现在他对庶民百姓的关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爱民也正是为巩固国运,不使大清的御艟在民众之水下倾覆。他微服私访,体恤民情,发现灾情,倾廒赈济;严禁始于前朝八旗的“圈地”,使农牧民有地可耕有草可牧;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使黎民少受搜刮之害;特别疏河治水,不遗余力,数十次冒着夏暑冬寒,南巡阅河,足迹踏遍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与臣工共商治河方略,终于使黄河清,长江中、下游连年丰收,出现康熙盛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