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最后的搏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


    第(3/3)页

    “方先生,你起草个手谕给杨大壮,要他立即去传旨,顺天府及兵刑二部所辖衙役官兵,进驻神武门。丰台大营由毕力塔亲率,带上毡棚,驻守前门到西华门以南。西华门北调西山锐健营汉军正黄旗驻防。东华门由原步军统领衙门军马看守。”

    雍正话音一落,方苞的手谕已拟妥,接过来看了一下,即从怀中取出“圆明居士”小玺铃上,递给杨大壮。杨大壮接过手谕,却又瞅一眼隆科多,迟疑地问:

    “万岁,这事奴才立即去办妥。只是东华门西华门都是隆中堂管,原兵马要不要移防,隆中堂在这里,要不要他下令?”

    “不用了,你去吧!”雍正回头对隆科多道,“舅舅,这几天你也要守丧,所有内外防务,都交张廷玉主持。因他是汉臣,而你是外戚。”

    他怕隆科多起疑,故多说了几句。

    隆科多嘴上连连称是,但心里却似油煎火燎。老八还以六天为期,要他去活动撤换丰台大营的毕力塔,谁知老四心狠手辣,先走了一步。现在一切都是竹篮提水一场空,还策划什么“变天”?能保住不露一丝儿痕迹,不被捉住就是万幸了。隆科多担心的是老十四扣下的年羹尧、岳钟琪处的军报,倘若被张廷玉查了出来,首先被捉住的就是老十四允禵了。果不其然,张廷玉在军机处很快查到登记底册,其中确有年羹尧、岳钟麒的八百里紧递军报,被当值的章京那苏让老十四允禵拿去了。张廷玉火冒冒地道:

    “那苏,皇上急等着年羹尧的折子,你怎么能随便让人拿走呢?”

    “回中堂话。”那苏紧张得汗流浃背地道,“军机处的奏折,原本十三爷和十四爷,都可随时翻阅的。那天十四爷看过把折子带走了,我今天一早本打算去找十四爷取回的。不巧隆中堂来,要调兵符,说大丧期间京师关防要调动一下。奴才说要回十三爷,隆中堂说不用了,在那儿打了半日擂台,给耽误了。”

    “隆中堂要兵符,调动关防?”张廷玉微微吃了一惊,瞪着那苏。

    “是,隆中堂是这么说的。”

    “你给了兵符?”

    “没有。因为十三爷嘱咐过奴才,太后治丧之期,调动一兵一卒,都要怡亲王的口谕,或者手谕……”

    “不要罗嗦,”张廷玉把手一伸,“折子呢?”

    那苏从怀中抽出几份一齐递上来,张廷玉一看,都是黄绫封面的八百里加紧奏折,封面上赫然写着:

    抚远大将军臣年羹尧谨奏,八百里加急密勿

    虽然密封完好,但精细的张廷玉一看便知,是十四爷看过又重新封上去的。看来方先生的估计没有错,这几个不安生的阿哥啊,的确别有用心。一面扣压西宁凯旋的军报,一面又在外头散布年羹尧兵败自杀的谣言,难道老八、老十四真在密谋策划“变天”?还有隆科多,为什么在这节骨眼上要兵符调动关防呢?难道他也……他不敢再往深处想,拿着年羹尧、岳钟麒八百里紧递,来到慈宁宫寿康宫东配殿雍正的“灵棚”,急急回命。雍正看了军报,听说在老十四手里扣了好几天,气得浑身发抖,脸色腊黄。将军报草草看了一遍,把手里端着的奶杯子狠狠朝地上一砸,大叫道:

    “传旨!”

    张廷玉、方苞和侍立一旁的李德全、大小太监、侍卫一齐跪了下去。张廷玉和方苞知道,雍正要对他的同母胞弟下手了。不约而同地大声进谏:

    “皇上,大丧之期,不宜――”

    雍正仰天一声嚎哭,不能自制地泣道:“母亲啊!既生瑜,何生亮?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自己一个亲弟弟就这样与朕誓不两立,硬要与老八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吗?”他突然怒目圆睁,冲李德全降旨道,“李德全接旨!”

    “扎!”

    “着封贝子允禵为恂郡王,你去太后灵棚前传旨!”

    “扎!”李德全起身欲走。

    “回来――”

    “扎!”李德全又跪了下去。

    “传旨:守丧期间,所有皇阿哥、皇孙,不得擅离灵棚,谁要不守规矩,格杀勿论!”

    “万岁爷,”李德全一跪一站,已是摇摇晃晃的了。他吱吱唔唔,“这旨……就这样……”

    “就这样宣!”雍正铁青着脸吼道,“谁要不守规矩,格杀勿论!”

    李德全颤巍巍走了,跪在地上的张廷玉和方苞互望了一眼,谁也不好再谏。这位悲痛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的皇上,是想开开杀戒了。但不会在二十七天的守灵期间,经过“格杀勿论”的严旨镇压,哪个阿哥――不论老八还是老十四,决不会拿鸡蛋往石头上砸,自讨没趣了。但丧期一过,第一个倒霉的自然是老十四。这叫先扬后抑,在太后灵前给他封郡王,正是要将他幽禁陵园的先兆。张廷玉正这么想着,雍正先把方先生搀扶起来,而后拉他起来,似已恢复平静地说道:

    “张廷玉,慈宁宫内平安无事,你去给朕招呼外头不出事就行了。”

    果然,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治丧,平平安安过去。八爷党的“变天梦”又一次落空,徒然把老十四暴露出去被抓了把柄。

    雍正元年九月丁丑朔,圣祖仁皇帝归葬景陵,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附葬。恂郡王允禵敕令守陵,实际上被幽禁在父母的陵前。雍正御制《圣谕广训》颁行天下。又向群臣颁发御制《朋党论》,其矛头所指已是众所皆知了。

    其实在颁发御制《朋党论》之前,雍正就已把廉亲王允禩揪了出来。他的大内密探,已探明老十四扣压年羹尧军报的同时,是允禩的门人在外散布“年羹尧兵败自杀”的谣言,制造混乱,图谋“变天”。他召集王大臣训饬允禩,令其改弦易辙,并责令王大臣察其善恶,据实奏闻,揭发廉亲王允禩的问题。同时宣布八爷党的重要成员敦郡王允礻我有罪,削爵拘禁。接着,贝子苏努,也因坐廉亲王党而削爵拘禁,他的儿子那苏――那个把年羹尧军报给老十四的军机章京,也被革职查办。十二月,废太子允礽薨逝,追封理亲王,谥曰密。到雍正三年,因八爷党被革职查办或削爵幽禁的有允禩、允礻我、允禵以及弘晟、裕亲王保泰、鄂伦岱等人。其中允禵由郡王,再次降为贝子。

    后来向廷臣宣布老八允禩、老九允禟的罪状,易亲王为民王,褫夺黄带、黄马褂,削其属籍。革其二妇人之福晋,逐回母家。复革民王,拘禁宗人府,敕令允禩改名为“阿其那”(即猪),允禟改名为“塞思黑”(即狗),将允禟囚禁于保定。

    允禟被关在一间小屋子里,手足都用铁索锁着,经常抽筋,怎么求告也不能放下来消停片刻。由于囚室房小墙高,太阳酷烈,几次中曙晕了过去,用冷水喷洒又苏醒过来。是年八月,允禟终于猝死于保定。允禩的处境也差不多,九月,囚死于寓所。

    将两个亲兄弟改名为“猪”、“狗”,遭到如此悲惨的非人待遇。不到半年,全都囚禁折磨而死,雍正的暴虐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雍正残害骨肉的同时,对曹雪芹家,进行了两次大抄家。第一次在雍正元年,那次抄江宁织造廨署曹家,主要还是为了为西北用兵敛集银钱。先帝康熙的老友曹寅已死十二年了。曹寅在世时,为接待康熙爷多次南巡驻跸其家的“大观园”,大兴土木,奢华铺张,借了国库七十多万两官银。曹寅去世,康熙爷驾崩,一直拖着没还。曹寅当年是协助康熙除鳌拜,与魏东亭等十几个侍卫跟鳌拜在宫中浴血拼杀的功臣之一,所亏库银又是花在康熙爷身上。按说,雍正国库最捉襟见肘,也不在乎从江宁曹家抄来的这份家产。

    其中另有不便明说的原因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叔父曹顒,都跟八爷党中的重要人物允禩、允禟、允礻我 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先帝去世尸骨未寒,雍正就命李卫和赫德去江宁,第一次查抄了曹頫、曹顒兄弟的家。这次抄家还稍留情面,只是抄走赫赫扬扬百年簪缨望族曹府的浮财,尚未伤筋动骨。

    那次抄江宁织造廨署曹家,赫德竟私吞从曹家抄走的浮财黄金四百两。此事被李卫上了密折,雍正大怒,遂又命钦差去金陵抄赫德的家。才几个月,如今又轮到自己被抄!从赫德贪污赃款,可见当时官场的贪污腐败,简直已经到了明抢暗夺趁火打劫的地步。宦海风涛如此险恶,怎不令人触目惊心。随着允禩、允禟等王爷亲贵死的死,囚的囚,曹家在京城最后的靠山毁了,第二次抄家,便连根拔除了世袭江宁织造已达三代的曹家根基。官职革了,旗籍除了,连祖父曹寅在京城一处房产都被没收,刚达弱冠的曹雪芹,在京城成了无家可归的破落公子。曹雪芹的父亲、叔父,在第二次抄家以后,均被关进顺天府大牢。甚至连曹雪芹本人,也在大牢里呆过一段日子才被释放出来。

    曹雪芹自幼聪明好学,康熙带他来京给皇孙伴读,后入国子监,仍与皇室宗族子弟一起读书。师傅都是当世学富五车的翰林学士,十余年寒窗苦读,雪芹自然已是学识通达,博闻强记,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不精湛。如若不是曹家突遭变故,也许他会走一般学子中佼佼者之路,考秀才、中举人,再中进士,殿试夺魁,打马游街,赴琼林宴,获得一官半职。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幼年时层楼迭阁,花团锦簇烟柳如霞的织造廨署;美女如云,丫环罗列脂粉飘香的“大观园”;少年时随皇阿哥们伴读,进出紫禁城,御花园,看不尽的皇家气派,赏不尽的皇室奢华,听不完的皇室鸡鸣狗盗、争权逐利的故事……这一切,瞬息之间在曹雪芹心灵上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

    他已看透人世的大喜大悲,大荣大辱,他对龌龊的现实不再存丝毫幻想。短短一百年,曹家从恩荣的顶点坠入罪臣的深渊,就像皇帝的亲兄弟,昨日还是锦衣玉食的王爷,转眼就成了猪狗不如的囚徒。曹雪芹对残害骨肉和勋臣的今上恨之入骨,他断绝了科场入仕,进入官场的念头。好似参透了禅机的僧人,第二次抄家以后,他抛弃了京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公子少爷生活,带一名丫头悄悄来到西山黄叶村,买了一横五间有个小院的平房,过起了逍遥无奈的隐居生活。有时,曹雪芹也偶尔进城去会会少年时结交的几位挚友,在一起吟诗作赋,弈棋喝酒。但是一当回到黄叶村,在孤独和寂寞中,他的内心就如地壳内滚滚澎湃的岩浆,只想像火山、地震找一个口子渲泄暴发!一种强烈的欲望咬噬着他,鞭笞着他,他像狂躁病人一样拿起笔,要把他胸中郁闷的块垒――短短二十多年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曹家由盛到衰,大清朝由康熙盛世,到雍正的倒行逆施带来的衰微,用文字再现出来;把他在皇宫里见得太多太多的美丽而又薄命的女孩的悲惨命运写出来……

    在西山脚下黄叶村的矮屋里,那个秋风横扫着落叶的夜晚,曹雪芹就着昏黄的油灯,在一迭铺开的稿纸上,写下了《石头记》三字。

    《石头记》正是预示康熙盛世的结束,康熙与他众多的皇子为“太子”、“储君”,谁继承大清江山的血淋淋争夺,真正划上了一个句号。

      


    第(3/3)页